【全山石艺术中心 · 学术活动回顾】无边的现实主义: “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油画风景展”学术研讨会在“艺术中心”报告厅举行
2015-05-26
左起:全山石艺术中心宣教部主任王文杰先生、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院长曹意强教授、中国美术学院全山石教授、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多维表现绘画工作室主任井士剑教授。
2015年5月26日下午,由中国美术学院和全山石艺术中心联合主办的“无边的现实主义:‘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油画风景展’学术研讨会”在“艺术中心”学术报告厅举行。著名油画家、中国美术学院全山石教授,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院长曹意强教授,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多维表现绘画工作室主任井士剑教授出席研讨会。研讨会的对话嘉宾有:英国东安吉利大学教授、英国《艺术史》学刊创刊主编、神经学艺术史创始人约翰·奥奈恩斯(Pro. John Onians),荷兰文化史家、美国克拉克艺术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伊丽莎白·碧艾芙博士(Dr. Elisabeth de Bivre),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副院长、杨振宇教授,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副院长、孔令伟教授,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副院长、万木春副教授,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蒋梁副教授等理论家和画家。中国美术学院、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师生,部分观众及《美术报》、《都市快报》、腾讯网等媒体的记者参加了研讨会。研讨会由全山石艺术中心宣教部主任王文杰主持。
左起:约翰·奥奈恩斯教授(Pro. John Onians)、伊丽莎白·碧艾芙博士(Dr. Elisabeth de Bivre)
研讨会现场
自5月15日“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油画风景展”在“艺术中心”开幕以来,观众络绎不绝,好评不断。这次研讨会正是为了配合展览而举行的学术活动,让人们以此为契机,更深刻地了解“立足现实,面向自然,关注人生”的现实主义精神。更深入地思考“现实主义”观念的发展,它的命运和未来。研讨会取名为“无边的现实主义”给大家的讨论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思维空间和讨论空间。
现实主义是个多义的概念,同时也是流变的、生生不息的概念。从历时性角度讲,历史上出现了许多形态,批判的现实主义、革命的现实主义、浪漫的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以及20世纪60年代在苏联出现的装饰风格的现实主义、严肃风格的现实主义,西方现当代还出现超级现实主义等等,呈现出复杂的图景。有的概念在特定历史时期是发挥过重要作用,但并不一定很科学,需要做进一步的厘清和正名。现实主义的处境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得到保证,尤其当传统现实主义在遭遇当代纷繁芜杂的艺术现象而难以解说时,是否“现实主义”概念本身也需要得到重新定义?此外,从共时性角度看,现实主义既是模仿,又是变形,既是反映,又是创造,既是见证,又是挑战。从这一点上,“现实主义”也是一个二律背反的概念。但是应该指出,“现实主义”虽然是无边的,但它的底线是存在的。也就是它与幻想、矫饰、庸俗、低劣、颓废、虚无等等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从“现实主义”的演变发展、与时俱化的角度看,现实主义是永恒的。
曹意强先生首先就《写实主义观念与自然之诗》这个题目作了主题演讲。他演讲的内容如下:1、写实主义观念的由来和发展演变;2、风景画如何从人物画的背景走向前台,由历史风景画走向纯粹的风景画,走向风景美和自然美的自觉;3、通过卢梭与迪亚兹、柯罗与杜比尼这两对师徒画家的比较,指出风景提供灵感,画家呈显个性,再融合油画本体语言,形成了风景画不同的风格面貌;4、荷兰风景画派、英国的康斯泰博尔画展帮助我们重新认识现实主义的含义,认识“写实”是油画本体语言的最大特性,不能突破油画的媒介语言的限制,只有认识到油画媒介语言的局限性,才能掌握它的更多可能性;5、风景画的四种类型反映了人类的四种心态,风景画是一种观看,不是复制;是一种感受,不是分析。法国巴比松的风景画正是表现出对自然的一种好奇心。从此,风景画的观察和描绘方式成了今后绘画的一种主导。
曹意强教授演讲
井士剑教授演讲的题目是《现实的境遇与绘画表现》。他针对当前中国涌现的写生大军这一画坛怪象,到处都充斥着造作、矫情、虚假和不真实的时候,如何在绘画中置入真实、置入真理,比什么都来得更加迫切。他指出写生要像当年巴比松画家那样真正回到大地、回到自然、回到写实、回到油画本体。风景画的魅力在于媒介材料的觉醒。接着他以谢德林与柯罗的比较分析,以米勒与库尔贝的比较分析指出现实主义精神的实质在于“自然之诗”和“自然之思”这两个维度。在谢德林与柯罗这个对子的比较中,前者倾向于造型的主体描绘方式,后者倾向于视觉的隐在之看方式。前者画面构成上有一种圆形的回环,后者则是一种直线与方形的组合;在库尔贝与米勒这个对子中,强调了两个人所不同的是对事物的质感的表现,但共同之处在于社会性内容的传达。他还例举了卢梭作品的壮美、阳刚的诗性,例举了杜比尼作品对人文、田园、生活的融合特色。总之,“艺术中心”这个展览的意义在于让人们重回巴比松的面向生活、面向自然、面向社会,开启色彩、开启光、开启诗性,开启真实。即使在当代和后现代的一些作品中,仍然要面向自然、面向社会。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创作态度和精神,它在发生时已经存在,它在显现时仍然发生。
井士剑教授演讲
在对话环节,约翰·奥奈恩斯教授(Pro. John Onians)首先发言。奥奈恩斯先生从事神经学艺术史(Neuroarthistory)的研究,用神经学原理和模型来讨论艺术,指出不同的地理、地域风貌特征给艺术的影响,同时,对各国、地区艺术的差异性,提出如何从“神经塑形”和“神经镜像”中获得解释方案。他认为艺术文化研究的基础是自然,而我们现在艺术文化研究中缺失的主要元素是自然本性。自然既指环境的自然,也指人类头脑的本性,两者之间的同构和匹配关系,这是现实主义应该关注的话题。他发言中提到,库尔贝是发表“现实主义宣言”的画家,他的一本书中就有一个章节以库尔贝为例,写到库尔贝所在区域有许多山岩,与枫丹白露地区柔和的美景是不一样的。他画这些风景,也画女人体,在风景中山岩、水、树又都有着女性化的隐喻和移情。自然的风景、居住地环境和他的艺术之间是可以转换的,库尔贝的艺术作品是艺术家气质的一种投射。
约翰·奥奈恩斯教授(Pro. John Onians)发言
伊丽莎白·碧艾芙博士(Dr. Elisabeth de Bivre)主要是研究城市具体环境形态如何形成当地不同的文化价值标准以及个别的艺术创作。她在发言中接着她丈夫约翰·奥奈恩斯教授(Pro. John Onians)的话题谈了库尔贝的风景画中有着“女性化”的独特气质,并将荷兰风景绘画中高大的树木形象与19世纪的法国巴比松风景画进行比较,以此来阐释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对风景绘画的形态所产生的影响。
伊丽莎白·碧艾芙博士(Dr. Elisabeth de Bivre)发言
杨振宇教授的发言提到了作为观念的自然,有四种风景的类型,反映了人的四种心态。自然与风景之间存在的某种悖论。一方面风景画是想回到自然,一方面又怕把风景风景化了,怕因为如画、入画而程式化了。他认为法国巴比松风景画是激进的、革命的,具有开启性和转折性,成为19世纪后一个开启新时代的艺术,对后来的印象派具有很大的启迪。这次的展览启示是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19世纪这个风起云涌的时代的现实主义观念的转型以及新的受众群体的形成。
杨振宇教授发言
孔令伟教授主要从主体的感受、认知及心灵的释放和内在体验的角度来阐述现实主义。他认为如果主体真实的表现作为现实主义精神这个原则成立。那么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及其他创作方法之间的一些界限就完全可以消除。他对奥奈恩斯提到的库尔贝绘画的移情作了回应,例举中国绘画也存在着这样的移情,画家会用画山水、画草树的笔法去勾勒人物。这一点与库尔贝异曲同工。
孔令伟教授发言
蒋梁副教授主要从自身创作实践和参观画展感受的角度来谈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风景油画展的意义。他说:在欧洲也看过油画原作。可今天我在画室放下画笔,来到艺术中心才20多分钟,这20多分钟就完成了自身创作到仰望大师画作这样的一个角色切换。确实很有感触。非常感谢全山石艺术中心提供的这么好的展览。他同时也谈到自己通过风景创作对风景画观看方式、视觉体验和境域构成的理解。认为风景画是一种世界观,从普桑到塞尚,就是因为世界观的不同,而产生完全不同的风景。而巴比松画派恰恰就是在普桑的理想化和塞尚的后印象派之间的一种承上启下的画派。他们把画眼睛所看到的事物作为自己的追求。开启出一种艺术的真理观和切近真实的视觉方式。
蒋梁副教授发言
万木春副教授谈到了这次展览的意义,认为不能以“进步论”和“二分法”的角度看问题。这个展览的意义在于告诉人们19世纪出现了写实绘画的高峰,油画媒介语言体现出了特别微妙、特别丰富、特别细腻的写实性。他还谈到拉斯金根据阿尔卑斯山作画体验所写的一本关于风景画的书《现代画家》。这本书描述风景画家如何走入风景细致入微地考察、感受、体验风景,包括树林的气味、等等。假如这是用中文文言所写,那简直就是一本《林泉高致》。
万木春副教授发言
曹意强先生在最后作了补充,认为绘画在出现瓶颈时,解决方案往往就是到自然中去写生。如新古典主义达到高峰的时候就走向了自然,这与中国画家提到的师古人不如师造化完美呼应。
研讨会非常成功,各位专家围绕“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风景画展”展开讨论,多角度解释了“现实主义”的含义,内容非常丰富、充实,带给听众很大的启迪。
研讨会结束后,全山石教授、曹意强教授、杨振宇教授与约翰·奥奈恩斯教授(Pro.John Onians)、伊丽莎白·碧艾芙博士(Dr.Elisabeth de Bivre)一同参观了全山石艺术中心的“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油画风景展”、“全山石各时期代表作品展”,及“西方大师油画原作典藏”三个展厅的作品。奥奈恩斯教授与碧艾芙博士非常钦佩全山石教授高超的艺术造诣与艺术收藏视野,他们为全山石艺术中心能够打造如此开阔明亮的艺术空间并藏有数量与种类都如此丰富的油画原作而感到吃惊,他们认为这在中国非常难得,对中国油画的发展将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
约翰·奥奈恩斯教授与伊丽莎白·碧艾芙博士参观全山石教授各时期油画代表作品
全山石教授、曹意强教授、杨振宇教授与约翰·奥奈恩斯教授、伊丽莎白·碧艾芙博士合影
编辑 / 王文杰 祖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