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与记忆——西班牙当代艺术家纳兰霍作品研讨会举行
2017-04-20
2017年3月21日下午,由中国美术学院和全山石艺术中心共同主办的题为“经验与记忆”的西班牙当代艺术家纳兰霍作品研讨会,在“艺术中心”学术报告厅举行。研讨会由中国美术学院人文艺术学院副院长孔令伟教授主持。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全山石先生以及绘画艺术学院教授焦小健、孔国桥、封治国、邬大勇,艺术人文学院教授万木春分别作了主题演讲。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师生济济一堂,聆听了演讲。
全山石先生首先发言。他说:西班牙是一个诞生艺术奇才的国度,美术史上杰出的画家埃尔·格莱柯、委拉斯凯兹、戈雅、毕加索、达利、米罗等等都出自西班牙,世界三大男高音歌唱家有两个出自西班牙(多明戈、格雷拉斯),西班牙的高迪教堂的建筑形式也是非同凡响。在绘画上,十七世纪的西班牙油画远远高过同时期意大利的画家。这个国家的艺术很有创造力,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我们原本想把洛佩兹和纳兰霍等画家一起引到“艺术中心”展出。后来,纳兰霍先生到中央美院、中国美院讲学,又来到我们“艺术中心”的展厅,看了很欣赏。他愿意先到我们这里举办展览。纳兰霍继承了西班牙艺术的传统并有所创新,是当代活跃在西班牙画坛上的梦幻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我到过他的画室,画室并不大,但我看到他所画的人体写生是与真人等大的。他们的写实和造型能力很强,这些能力正是我们需要借鉴的,所以全山石艺术中心引进这个展览就是为了给中国的画家带来启迪。今后我们将更多地引进西班牙艺术家的作品展览,开启中西艺术界深层次的交流。
焦小健教授作了《我看纳兰霍》的主题演讲。他说:西班牙确实是一个很神奇的国家。而今天研讨会的主题“经验与记忆”,很好的回应了这一点。我在此想比较一下纳兰霍与其同时代的一位画家洛佩兹。洛佩兹是我很欣赏的画家,而他们两位画家还是有区别的。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洛佩兹最初是通过想象组织画面的,中年以后才回归观察,作画时间很长,并把主观与客观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他常表示并不知道画面是怎么完成的。他作画是一个观察的过程,通过观察来完成画面,经验也要靠观察来实现。纳兰霍来中国美术学院画过画,也讲过学。我很想看到他怎样用那种超级写实的方式去画人物写生,然而后来我却发现他的写生与我们的写生感觉是一样的。当他拿起笔,直面对象去观察的时候,他也是逐笔在画面上交代所观察到的一切。这还让我回想起当年全老师教我们的时候,写生就是一个观察过程,还是将观察转化为画面形象的过程。在纳兰霍的创作中,经验与记忆起到了很强的作用。西班牙画家们丰富的想象力,魔幻的气质,在洛佩兹的早年作品中也曾出现过,但是在纳兰霍的创作中,始终将各种奇幻的场景组合融入画面中,他有着非常杰出的创作经验和能力。
孔国桥教授演讲的题目是《版画作为一种手段——从纳兰霍的版画艺术创作谈起》。他说:纳兰霍的版画,和他的油画一样具有高超的技术,但是对于他的艺术,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技艺的层面,就像今天讨论会的题目“经验与记忆”。通过技术,纳兰霍把他的记忆和经验——他有关历史、社会和生活的态度,以超现实的手法凝聚在了他的作品之中,并同时构成了我们作为观看者的另一种记忆和经验。我想,这应该也是艺术存在的意义之一。事实上,西方艺术的源初就是一种技术性的存在,它是一门试图将转瞬即逝的现实加以永久保存的技术。在照相机发明之前,“以技术征服视错觉”是西方艺术的一个主要目标。也就是说:在西方艺术历史发展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技术前进的方向亦即等同了艺术前进的方向。当然在这样的现象背后,有着西方传统有关人和世界关系的一个更为深层的基本设定。以至于明显的有别于我们的传统,技术成为了西方世界孜孜以求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在这样的前提之下,西方发明了摄影术,需要注意的是,它不仅改变了我们对于周遭世界的理解,也极大地改变了艺术的走向。看一下西方艺术史我们就会发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艺术开始从模仿与再现自然转向了对于艺术家内心的表现。这其实是一种被动的转向。同样的,所谓的“版画原作运动”也大致发生在这个时期,而超现实主义成为了艺术的一种流派。全老在谈到纳兰霍时曾说:“纳兰霍对于写实的回归,是对其自我和真实的回归。”的确,艺术曾经是记录真实的一项技术,但是今天的现实,却是图像已经不再真实,世界也可以不再真实。方兴未艾的AR、VR等数字技术改变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改变着我们观看世界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在今天,真实的“物”可以不再存在,这是一个鲍德里亚所谓的“拟像”的时代。而重点在于,在这么一个“拟像”的时代里,我们的艺术具有什么样的意义?我们的艺术家应该承担一些什么样的责任?我想,艺术作为我们表达世界的一个手段,当我们在讨论它的问题及其可能性的时候——就像我们现在面对的纳兰霍的作品,这可能是我们应该持有的一个最为基本的态度。
封治国教授在题为《比较的视野——纳兰霍与洛佩兹》的发言中说:90年代中期,纳兰霍与洛佩兹同时被介绍到国内,他们的作品对中国写实油画的发展有较大推动;两位艺术家都毕业于马德里圣斐尔南多美术学院,二人的早期作品显示,他们在确立写实绘画的道路之前,都有过一段摇摆和彷徨。洛佩兹打破了以波普为中心的欧洲具象绘画格局,以精湛的传统技艺与充满天才的想象力让写实绘画重获尊严,而90年代与西班牙索菲亚当代艺术中心毫不妥协的论争,更改变了写实绘画被排斥于当代艺术之外的尴尬局面;纳兰霍的作品应该曾受到洛佩兹的影响,他们都具有对魔幻、对梦境等超现实因素的表达,这与西班牙艺术传统有所关联,他们都讲究绘画的制作,当然方式有差别;二人的艺术创作都建立在写生的基础之上,大部分作品都通过写生完成,其观看的方式与创作理念息息相关,并产生了不同的画面效果;从世界艺术的整体发展看,弗洛依德丶洛佩兹等大师的实践让写实绘画获得了新生,他们的作品有力架构了传统与当代的桥梁,在写生中,他们展示了艺术家观察与表现的无与伦比的強度与深度,值得我们认真总结与思考。
邬大勇教授在题为《我的理解——谈纳兰霍在中国美院的教学示范》发言中谈到了纳兰霍先生在国美油画系的教学实践,他说:通过观看纳兰霍先生的示范,直观了解了当代西班牙写实油画代表人物的绘画方法、方式。我个人的体会:1. 纳兰霍先生写实技法高超,造型能力非常强,作品完成度很高,制作感很强,写生过程和美术学院的方式有区别,比较单纯,目的直接。2. 纳兰霍先生的绘画中包含传统与当代、写实与抽象的多种因素,有西班牙绘画传统中的超现实性,对镜像的运用与委拉斯凯兹的《宫娥》有文化关联,超现实趣味与阿尔卑斯山以北的超现实语境不同,更浪漫、神秘、抒情。他的一些风景,在取景上有很抽象的形式趣味,但又用极其写实的细节描绘完成。3. 纳兰霍先生的写实油画结合意识、梦境、象征、隐喻等多种手法,拓展着写实油画的内涵,是今天持续写实油画语言的一种方式,这在参与课程的同学创作中得到很多回应。4.最后,纳兰霍先生在教学过程中,热情、专注、有礼、浪漫、真诚、这值得我们尊重和学习。
万木春教授在题为《看纳兰霍画展来反思写生》的发言中说道:几位艺术家都提到,纳兰霍的写生步骤不是分解训练,并有预先构思好的收尾处理,是最后几笔将写生作品化。课堂写生是维系美术学院的东西,练习还是作品,观看的局部和整体之间的平衡,对这两个问题的讨论,贯穿课堂写生的历史,这是美术史的核心课题。对于二十世纪以来的写实--抽象这组二元分类和思考方式,现在应该有所反思。大家谈到从写生课堂上可见画家观察方法的不同,也就是将所见转为画面的转译方法不同,这种不同,本身就说明“写实”其实不是字面上那么简单。全老师召集的研讨会,不大搞宣传,不说空话,小范围单刀直入地说具体问题,非常专业,也让人受益匪浅。
孔令伟教授做了总结:全山石艺术中心引进纳兰霍作品展是为杭州乃至全国的画家作了一件好事,创造了很珍贵的学习机会。西班牙画家有超现实主义的绘画传统,如达利等画家的作品,大家都比较熟悉,作品如梦似幻。纳兰霍虽然以极写实的面貌呈现,但是背后具有超越于现实之外或现实之上的浪漫和魔幻感觉和气息。全老师在讲话中介绍到纳兰霍的特殊的写生方法,他的写生方法与我们通常的写生方法是不一样的,不是简单地把眼睛看到的搬到画面上,他的写生是用脑子观察,倒是非常接近中国画的写生概念,中国山水画的写生也是在观察体验后,通过记忆转换为笔墨形态的自然景象和意境。这就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启发,到底什么是写生,怎么认识写生。纳兰霍有非常特殊的魔法,他们能够创造一个比真是世界还要真实的世界,这就是一个奇异的世界。在当代文化中,如前几年的电影《阿凡达》中也都有类似的表达。用极度写实和极度精细的手法,用超出你现实的经验逼着你不得不承认虚幻世界的能力,这也存在于纳兰霍的作品中。这也说明西班牙传统艺术和当代文化中都有很强的连贯性,这也是这个展览带给我们启示的重要方面。纳兰霍的作品在他从法国回来后,开始回到真实的自我、回到真实的世界,但是这样问题就来了,到底什么是真实的现实,真实的自我?真实的自我恰恰是一个自由的自我,真实的世界恰恰是一个虚幻的世界,这就是纳兰霍作品中存在的一个悖论,也是现实主义的一个悖论,这是这个展览带给我们的另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和启示。
编辑:祖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