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首页 > 交流活动 > “大地之诗:俄罗斯特列恰科夫国家画廊藏品专题学术研讨会”在艺术中心学术报告厅举行

“大地之诗:俄罗斯特列恰科夫国家画廊藏品专题学术研讨会”在艺术中心学术报告厅举行

2015-04-23

  特列恰科夫国家画廊藏品(1894-1980)特展在杭州全山石艺术中心展出2个月,来自全国的广大观众赞誉有加,并希望对俄罗斯油画发展及特点有一个梳理和讲座。2015年4月23日,全山石艺术中心和中国美术学院在展览即将结束之际,邀请了部分美术理论家、油画家在艺术中心学术报告厅举办了俄罗斯特列恰科夫国家画廊藏品专题学术研讨会。

  出席研讨会的有全山石(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曹意强(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院长、教授)、杨参军(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教授),曹意强和杨参军两位教授分别以“俄罗斯绘画的多元性与油画表现语言”及“历史与记忆”为主题作了发言。研讨会的对话嘉宾分别是杨振宇(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孔令伟(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副院长、教授)、万木春(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孙景刚(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副主任、教授)、何红舟(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副主任、教授)、李前(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等艺术史学者、理论家和画家。来自中国美术学院、杭师大美术学院、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等艺术院校的师生及《钱江晚报》、《新美术》等媒体的记者参加了研讨会。研讨会由艺术中心副馆长魏新燕主持。

  曹意强教授认为:特列恰科夫国家画廊藏品在中国的巡展是迟到的,也是恰逢其时的事件。俄罗斯绘画对中国的影响是深入骨髓的。我们对俄罗斯美术,特别是他们的油画曾有过盲目的模仿,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又有过非理性的排斥。历史的价值在于给我们以反思的空间。我们对“苏派”绘画的认识曾经有过反复的,有一段时间,我们误解了它,没有学好它,也就怪罪于它。所以我曾建议对“苏派”绘画要做出重新的评价。在彼得大帝以前,包括彼得大帝时期,俄罗斯的绘画完全是进口的,包括圣像画也都是进口的。从进口油画到巡回画派的出现,只不过80多年时间,就已形成了有着俄罗斯鲜明标识和气氛的俄罗斯油画。从列宾时期到“艺术世界”不到半个世纪,俄罗斯不仅创造了具有鲜明的俄罗斯风格的油画,而且已与世界艺术同步,还引领世界油画的发展。如夏加尔、弗鲁贝尔、马列维奇、康定斯基等人已经进入世界油画主流,并成为排头兵,对世界油画产生很大影响。俄罗斯油画给我们的借鉴是深刻的。过去,我们往往把一个丰富多样的艺术现象简单地化约为一个简单的概念,如“苏派”、“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并把这些与“抽象主义”、“至上主义”、“现代主义”、“未来主义”、“解构主义”对立起来,其实俄罗斯艺术,不管什么主义,他们是用不同的媒介、不同的手法、不同的方案来探索这个世界,重构生活,理解世界、理解我们自身,里面有一条线贯穿其间,这条线索从来没有断过,有时候会有融合,有时会有冲突,有时又和平共处。我们要认识到俄罗斯绘画复杂的东西,而不能用简单的,非黑即白的“二值判断”来看俄罗斯美术,因为,简单判断是一个非常错误的思维方式。比如我们曾经认为苏派绘画缺乏结构,其实他们很讲究结构,这是我们思维方式简单化造成的灾难性后果,其实,俄罗斯在结构主义、未来主义这些方面对世界的贡献巨大。今天,我们看了俄罗斯的油画原作,我们认识到如果不把油画语言掌握好,那么,开创中国风的油画绝对是一句空话,甚至是一句废话。这一点俄罗斯做得很好,他们充分地认识到,要掌握油画语言,就要到欧洲去学。他们自己创建的美术学院也全盘接受西方的教学体系。而要学好西方油画,首先要学会历史画的宏大叙事。历史画是检验油画艺术的试金石。俄罗斯的历史画要么赋予现实题材以历史意义,如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要么赋予历史题材以现实意义,如苏里科夫的作品。这些历史画象俄罗斯小说一样善于刻画人物立体的内心世界。列维坦等人的风景画则具有史诗般的壮阔的力量,很凝重地哼出了鲜明的俄罗斯自然之声。谢洛夫的油画放在印象派的作品中怎么放都不逊色,他的俄罗斯味道非常鲜明,在光影处理上、造型和色彩上具有印象派的味道,他丰富了印象派传统,但一眼就能看出是谢洛夫的作品。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俄罗斯油画就像威尼斯画派、尼德兰画派、西班牙油画、法国油画、英国油画一样,不用标签便显示出自身鲜明的特征。这是由于俄罗斯画家扎实地掌握了油画本体语言的基础上,再加上对俄罗斯本身的现实思考,综合在一起的一个水到渠成的结果。

  俄罗斯油画给我们的启示是:油画要创造出自己的民族风格,50年也能做得到,但基本前提是学习好油画的基本语言。油画是世界共同拥有的艺术遗产,是属于我们大家的,要继承好这笔遗产,首先就要把油画的基本语言掌握好;此外,油画家们最好要多尝试版画、壁画、水彩、雕塑等其他媒介语言,这在西方很普遍,这样会有助于画家更好地掌握油画本体语言。

杨参军教授指出我们对于俄罗斯油画和前苏联油画曾经是有误解的,这个误解是由于我们过去只看到耳熟能详的那一部分作品。特列恰科夫国家画廊藏品特展让我们看到了过去我们很少看到过的另一部分作品。这个展览在中国油画界是非常有影响的,它唤醒了我们历史的记忆。

  杨参军教授深情回忆了少年时代,在一位老师家中的“星火”杂志中所看到的俄罗斯油画给他心灵留下的烙印。还回忆起刚跨入中国美院大门时,全山石先生的油画作品给他的深刻印象。他还描述了赴俄罗斯特列恰科夫国家画廊,看到的列宾油画时的那种震惊。列宾为什么画这么好,他的作品之所以能打动人,在于列宾是一位把游学西方所学到的西方写实主义油画技巧与他当时的俄罗斯的民族情感以及风云变幻的俄罗斯的历史生动勾连起来的伟大画家。所以他能产生伟大的作品,列宾的《伊凡雷帝》是列宾的经典作品,也是特列恰科夫国家画廊的经典作品,体现了厚重的历史感、厚重的油画语言以及厚重的情感表达。谢洛夫是俄罗斯画坛中杀出的一匹黑马,他能在列宾的基础上回头把印象派的色彩和绘画语言的灵动和天赋赋予了他的肖像画,让我们今天看了都赞叹不已。苏里科夫给人最大的感动是他的宏大叙述,不输于西方任何一位历史画家。总体上,俄罗斯这部分作品让我们大饱眼福,用原作去追溯这段历史的时候,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厚度。从“艺术中心”这次引进的展览的第一板块中,我们看到的是巡回画派之后的一些画家,已经不满足于把叙事性作为自己的目标,而开始在油画本体语言中寻找一种新的可能性。我们原来对于前苏联绘画的某一些没有选择的、膜拜性的学习,在某种意义上,不是因为我们理解了俄罗斯艺术的真谛,而是那种我们拿过来为政治所用的实用主义的思想,让我们看不到俄罗斯油画真正打动人的油画语言本身,这使得我们对前苏联绘画产生了很长时间的误解。杨参军教授还谈到这次“特展”中阿尔希波夫、普拉斯托夫、莫伊谢延科、雅勃隆斯卡娅等画家的油画作品语言感人的力量。这次“特展”让我们认识俄罗斯油画,认识俄罗斯油画背后的人文精神。这次“特展”给人的启示是:要大胆地学习、敞开胸怀去学习西方好的东西。在学习西方油画精粹的基础上,同时,必须在中华文化的传统中找到立足的根基。

  各位对话嘉宾也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畅谈了自己对于俄罗斯油画的认识、理解和体会。

  李前教授就自己在全山石油画高级创研班学习临摹三幅俄罗斯油画的体悟,谈了自己对俄罗斯油画的写实主义的技法与绘画诗性的认识。尤其是他临摹的普拉斯托夫的《阳光下》,用饱满的深情对俄罗斯的讴歌,是一首对阳光、大地、生命、人与博爱的赞美诗。

  万木春教授从展品《女矿工》、《读书》的解读切入,阐述了对俄罗斯油画的认识,认为俄罗斯油画直奔所要表达的东西,只考虑主体,并且始终盯着主体中最具表现性的东西而不顾一切,这与欧洲古典绘画考虑边框、九宫格、构图等形式和程式的东西完全不一样。

  杨振宇教授谈了两点感受,一是在这么短的时间中,俄罗斯能让油画达到这样的高度,令人不可思议。这与俄罗斯大地的魅力,与俄罗斯充满了东西方文化的多种元素不无关系,俄罗斯油画在精神意义上是最接近大地的。二是俄罗斯油画与俄罗斯文学的关系是那么密切,如列维坦与契诃夫之间的那种密切的交往以及视觉语言与文学语言之间互相的影响。认识这一点可以让我们避免对俄罗斯油画单向度的认识和误解。

  孙景刚教授回忆了当年美院就学时,全山石先生给他们具体细致地介绍俄罗斯画家的一些画法和细节。孙景刚坦率地表达了对巡回画派油画的喜爱,他认为即便欧洲的现实主义油画也很少有人能超过象列宾这样的画家的作品给人的震撼,但列宾进不了西方美术史的视野,也许是欧洲人的一种偏见。西方绘画也很少有苏里科夫那样对人物细腻的描述。这不是因为巡回画派画家们的技艺高明,从最纯粹的技法上讲,他们不如法国和西班牙的油画,但是,他们对人物的表情、性格、姿态刻画,他们作品中的深度、广度和高度,大概只有米勒这样的画家才能与之媲美。

  孔令伟教授认为油画对俄罗斯来说也是外来艺术,毕竟与欧洲的传统不一样,他们的人物画,姿态、表情、造型有欧洲古典的样式,但他们的绘画中有很多民间艺术影子,具有民间气息。俄罗斯油画中具有一种野性,投射到历史画上,就不得了,人物形象生动,内心世界深刻,令人震撼。





QQ20150424-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