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感与智性 原作与临摹】访谈 | 油画家:来源 潘勤
2016-02-18
编者按:作为全山石艺术中心油画艺术教育的重点项目,艺术中心与中国美术学院联袂打造“油画艺术高级创研班”,首届高研班于2015年3月9日正式开学,共来自全国各地的12位优秀油画家齐聚艺术中心学习交流,他们不少已经获得硕士、博士学位,有的已经是美术学院教授、副教授,有的是画院专职画师,在创作上都有相当的造诣和成就。此次适逢“俄罗斯特列恰科夫国家画廊藏画特展”的大好机会,高研班学员有幸在开学前三周的临摹课上对“特展”原作进行现场近距离学习,这也是他们进入高研班后的第一门课程。通过临摹课的成功开展,学员们的学习效果显著,成果优秀,实现了全山石艺术中心与全山石教授所倡导的“从油画本体语言出发”的宗旨,为油画艺术高级创研班之后的其它课程提供衔接与铺垫。临摹课也充分发挥了全山石艺术中心引进“特展”的重要意义,以及学习原作对艺术家创作的重要性。以下是本次临摹课结束后对高研班部分学员与全山石教授的访谈,这里包含了学员们对原作的理解、临摹的体会,也包含着全山石教授引进“特展”的苦心以及对油画艺术在中国发展的定位与期待,它们共同组成“触感与智性 原作与临摹”专题,并将在全山石艺术中心官方公共微信平台逐一刊发,以飨读者。
油画绘制的步骤流程,你必须看到原作才能够体悟得到。不看原作,看印刷品------再好的印刷品也难以传达那一种美感,是传达不出来的,所以油画必须要看原作。全山石艺术中心尽量收录在油画语言发展历史上有代表意义的作品,并通过收藏和展示来研究油画的本题语言及其在油画里是怎么发展的。
——全山石《油画本体语言漫谈与分享》
艺术必须始于模仿, 但模仿必须消化, 所以影响意味着模仿、消化、吸收与化育。
——曹意强《色彩笔触的智性:论全山石的油画风景艺术》
口述 / 来源(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油画家)、潘勤(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油画家)
采访、整理 / 祖宇
来源:我临的是马克西莫夫的《拖拉机手萨沙》,我觉得那张画对于中国油画发展中的一个阶段来说是很有意义的,中国在上世纪50年代曾有过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里面培养了很多优秀的前辈,像靳尚谊先生,所以临摹马克西莫夫的画,对于我来说很有意义。
这幅画我2009年去俄罗斯的时候在展厅里看过,印象很深,所以这次来到全山石艺术中心,在“临摹课”上我想就挑选这幅画临摹吧。我自己觉得临的还是不够好,但是整个过程下来,感触还是很大。
我临摹的尺寸比原作大一点。实际上这幅画是外光作业,这种光源的变化很快,我相信马克西莫夫本人在画这幅画的时候速度应该也是挺快的,创作过程市富有激情的,尽管他把这幅小品经营的很细腻,但是对外光的把握是精准快速的,我在仔细观察之后,大概产生了一种判断,关于他的速度、运笔,特别是他对拖拉机手的衣服的厚薄处理非常精巧,以及这名拖拉机手在阳光下的生动表情,之后,我通过这样一种体会,尝试着去抓一抓这个感觉。但实际上我觉得我临摹的表情的生动性还是不足的,只能说是临一个大概。原画有许多即兴的东西,这种东西用临摹去捕捉是有难度的。我之所以会选择这幅画,是因为我觉得它对于画家本人来说,非常有代表性。
上一篇:一次油画艺术的朝圣之旅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