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首页 > 展览回顾 > 俄罗斯特列恰科夫国家画廊藏品(1894—1980)特展预告(四)

俄罗斯特列恰科夫国家画廊藏品(1894—1980)特展预告(四)

2016-09-08

编者按:

       2015年3月6日—5月8日,俄罗斯特列恰科夫国家画廊藏品(1894—1980)特展,已在全山石艺术中心举办。


       特列恰科夫国家画廊拥有8万多件俄罗斯画家的藏品。这次“特展”作品集中在俄国社会大变革时期,也是俄罗斯油画发展最繁荣多变时期,是从1894年到1980年这一跨世纪、跨时代的最具代表性画家中挑选出的56件作品。这些作品体裁风格各异,有对俄罗斯壮美自然的讴歌,也有对俄罗斯民族性格和深刻人性的刻画和揭示,是俄罗斯现实主义油画最好的绘画范例。


       探索油画本体语言和油画的民族精神是“全山石艺术中心”的宗旨。也是我们这次引进俄罗斯特列恰科夫国家画廊藏品展的目的。通过这次展览,中国的观众不仅可以欣赏到俄罗斯油画独具风采的魅力,还可以让人们重新认识和反思俄罗斯油画,消除以往对俄罗斯油画真实面貌的遮蔽和误读。同时,我们还可以从俄罗斯特列恰科夫国家画廊的宗旨、理想、收藏和传奇的身世等诸多方面获得如何坚持油画本体语言、注入民族精神、促进中国油画艺术发展等多维的、立体的启迪和借鉴。


       在即将展出之际,我们通过微信平台预先推送部分作品及文字简介,以飨广大观众,先睹为快。




叶·叶·莫伊谢延科(Evsey Moiseenko,1916—1989)

《母亲们,姐妹们》

220x150cm  布面油画

1967年作


       莫伊谢延科是20世纪中期有锐意探索和创新精神的艺术家。从50年代末开始到之后的三十年中,他一直任教于列宁格勒列宾美术学院,他门下的弟子遍及全苏各地。他是苏联60年代绘画中“严肃风格”的主要代表之一。他的作品题材广泛,在肖像、风俗画、风景画、军事题材中均成就卓著,以军事和战争题材尤享声誉。60-70年代的作品如《红军来了》、《胜利》、《土地》等,反映了画家善于多角度地表现人物的情绪,融理性与感情、喜剧与悲剧于一体的才能。他擅长用色彩块面组成有韵律感的画面。他是引领苏联绘画新风气的一位重要人物。


       《母亲们,姐妹们》描写卫国战争时期苏联妇女忍受的巨大精神痛苦,人们的表情严肃、惆怅、失落,艺术语言苦涩,隐喻战争给人们留下的精神创伤。



维·叶·波普科夫(Victor Popkov,1932—1975)

《双人》

150x201cm  布面蛋彩

1966年作


       波普科夫是苏联著名画家。1958年毕业于莫斯科苏里科夫美术学院版画系,后攻油画。60年代初期在画坛上崭露头角,是一位富有探索精神的天才画家。他是“严肃风格”的优秀代表。“严肃风格”在上世纪60—70年代画坛上流行一时,“它具有自己的思想和热情”,“同风行一时的谄媚、华丽、空洞、浮夸的作品针锋相对。”


       《双人》描写横卧的一对男女青年,构图独特,画面上虽然还保持了他早期作品中的装饰因素,但绘画观念颇为现代,语言单纯、简练。



维·叶·波普科夫(Victor Popkov,1932—1975)

《回忆·寡妇们》

160x226.5cm 布面油画

1966年作


       波普科夫在苏联时期主题绘画的演变中起了重要作用。他重视表现当代人的精神世界,强调绘画的纯造型因素,强调线和色彩的表现力,摆脱苏联画风中的矫饰气和装饰性的抒情风,用绘画形式探讨现实生活中的严肃主题。他的创新画风曾引起不少争议,褒贬不一,直到他43岁逝世时争议尚未停息,但画风影响了不少青年艺术家。


  《回忆,寡妇们》,描写的是与卫国战争有关的题材,作品没有用直接描写现实生活的手法,而以演唱俄罗斯北方古老的带有忧伤情绪民歌的农妇的形象,赋予在战争丧失了配偶的寡妇们以特殊的心理和感情特征,从而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维·叶·波普科夫(Victor Popkov,1932—1975)

《父亲的军大衣》

177x119.5cm 布面油画

1970—1972年作


       波普科夫60年代的作品具有这样的特点,他不重叙事,只重自己情感的抒发。构图明快,色彩鲜艳,带有民间艺术的装饰性,清新、淳朴。到70年代,波普科夫的作品,带有深刻的哲理性。创作了一系列描绘卫国战争的画幅。如《回忆》、《北方的歌》和《父亲的军大衣》等。


       《父亲的军大衣》是波普科夫创作中的重要作品之一,他通过《父亲的军大衣》把当代人与战争年代前辈的思想联系在一起。军大衣是卫国战争中献身的父辈崇高爱国精神的象征,穿军大衣的是作者本人的肖像,背景的人物是作者母亲生活几个阶段的形象,画家运用写实与象征的手法,表现的是:虽岁月变更,两代人对军大衣的深刻含义有不同理解,但人类崇高的精神永存,作品意味深长。



塔·雅勃隆斯卡娅(Tatiana Yablonskaya,1917—2005)

《傍晚·古老的佛罗伦萨》

100x120cm 布面油画

1973年作


       雅勃隆斯卡娅是苏联时期颇负盛名的女性画家,长期在乌克兰进行艺术创作。她的成名之作是1949年的油画《粮食》,通过谷场上正在劳动的集体农庄女庄员们富有朝气和乐观的精神状态,表现战后年代人们和平劳动的生活。此画曾获苏联文艺界最高荣誉斯大林文艺奖。雅勃隆斯卡娅富于创新,她不断从现实生活和古今艺术中获取灵感,变革自己的画风。她的作品中有表现民间艺术的组画,如《纸花》;有描写战争题材以及与土地、人生有关、含有哲学意味的系列画,如《无名高地》等。


      70年代,雅勃隆斯卡娅根据自己访问意大利的印象,创作了《傍晚,古老的佛罗伦萨》。坐在窗台上的女性是艺术家本人的形象,她背向观众,面向古老佛罗伦萨市区的景色:钟楼、教堂和民居……反映女画家面对古典文化遗产的思考。艺术手法采用了早期文艺复兴时期绘画概括、简练的特点。



安·安·梅利尼科夫(Andrey Melnikov,1919—2012)

《西班牙三联画之一——马德里的一场斗牛》

200x200cm  布面油画

1979年作


       梅利尼科夫视野开阔,创作领域宽广,除油画、壁画主打门类外, 他对版画、雕塑都有所涉猎。在油画方面,他的风俗画、历史题材画、肖像及风景画,都有出色的创造。梅利尼科夫在列宾美术学院任教将近40年,一直是油画界的领军人物。他享有人民艺术家、艺术科学院士等荣誉头衔,作品数次获得文艺界的最高奖赏,他的绘画风格影响国内外,包括中国画坛。他三次来中国访问、考察和短期执教,一些当代中国油画家也曾在他的画室中接受过教育。他对中国人民和中国文化有深厚的感情。他认真的教学态度和示范绘画的卓越技巧,在中国学生中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西班牙三联画之一 —— 马德里的一场斗牛》是他作于70年代后期反法西斯主题"三联画"中的一幅。这幅画位于三联画的左边,中间为《科尔多瓦的十字架》,右边是巜加西亚洛尔卡之死》。1970年梅利尼科夫曾去西班牙考察,这次旅行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取自于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这组三联画以寓意、象征的手法,表现西班牙人民在苦难中坚强不屈的信念和追求独立、自由、正义的民族精神。画面在写实造型中吸收了写意因素,色彩、形体、与別具匠心的空间处理,组成了强烈的律动感,极富视觉冲击力,这组三联画曾获得1981年全苏艺术院的金质奖。


编辑:王文杰、祖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