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首页 > 展览回顾 > 独家分享 | 全山石与阿尼戈尼的奇遇:深度揭秘展览与画作背后的那些故事

独家分享 | 全山石与阿尼戈尼的奇遇:深度揭秘展览与画作背后的那些故事

2016-09-08

00.jpg

16岁的画家皮埃特罗·阿尼戈尼


“相信自己能够从古人的宝贵经验中获得成果,尽管有关于这个行当中的经验已经失传了很多,在令许多年轻人害怕的孤独环境中,我毫不懈怠地工作着,直到今天。”

——【意】皮埃特罗·阿尼戈尼


从以上这句阿尼戈尼的座右铭中,我们仿佛能够看到杰出的艺术家身上所共同具备的特质:正义、谦逊、勤勉。全山石教授可以称得上是我们身边具备这一特质的艺术家典范。而事实上,他与阿尼戈尼在艺术信念上的默契由来已久,其背后的故事还要听全老师给我们娓娓道来……



【下文部分转引自全山石教授为《意大利画家阿尼戈尼》画册(山东美术出版社,2001年出版)撰写的前言】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佛罗伦萨街头的橱窗里看到一幅令人注目的素描,传统的技法、现代的气息,画得十分生动、出色,却不知出自哪位大师的手笔。

 

又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当我访问意大利画家托马斯·弗罗尼时,在他的书架上意外地发现了那幅我在橱窗里看到的素描印刷品。原来这是意大利当代现实主义画家阿尼戈尼的作品。很巧,阿尼戈尼正是我访问的托马斯的老师,于是通过他认识了阿尼戈尼的儿子和阿尼戈尼艺术研究中心的朋友们,从他们那里看到了有关这位大师的大量作品,并获得了许多一手资料。


阿尼戈尼的素描作品

《自画像》,水墨,12.2x15.5cm,1950年,泰尼·纽卡斯尔牧羊家族收藏。


《伦左·西密》,铅笔,28x38cm,1930年,理查德·阿尼戈尼(佛罗伦萨)收藏。


《纳尔西索·帕诺蒂》,铅笔,28x40cm,1931年,私人收藏。


《从十字架放下来的基督——佛罗伦萨圣马可修道院壁画习作》,炭笔、铅笔,40x56cm,1937年,私人收藏。


《亚当——佛罗伦萨圣马可修道院壁画习作》,铅笔,20x35cm,1938年,私人收藏。


《男人半身像》, 纸上铅笔素描,31x25.5cm,1949年。


皮埃特罗·阿尼戈尼1910年6月7日生于意大利米兰。父亲理查德是一个工程师,母亲泰瑞·荷波堤出生在美国旧金山,是意大利人。阿尼戈尼兄弟三人,他排行老二,起先住在布来西亚,继而到米兰,而后长住在佛罗伦萨。佛罗伦萨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和欧洲文化的发祥地,文化底蕴十分深厚,艺术家辈出。乔托、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等一些艺术巨匠都出自这个城市。阿尼戈尼在这样的环境里成长,自然从小就接受了传统艺术的熏陶。少年时代他就读于佛罗伦萨的斯考罗毕神父学校,后来又进入附属于艺术家中心的努督学校。1927年考入佛罗伦萨美术学院,受教于画家费利切·卡瑞纳、雕塑家朱塞佩·格柱齐奥西、版画家切来斯提诺·切来斯提尼。在这一时期里阿尼戈尼打下了扎实的绘画基础。从他早期素描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以达·芬奇为代表的佛罗伦萨派传统的素描技法和风格,用线条造型,注重中间色层次的变化,准确、细腻、富有优雅的美感。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阿尼戈尼从师俄国画家尼古拉·洛克夫学习油性坦培拉(tempera  grassa)技巧。这种油性坦培拉技法实际上也是佛罗伦萨传统的绘画技法,是坦培拉即蛋彩画的一种。它首先要求画家具有坚实的造型能力,同时必须掌握蛋彩画的技巧,阿尼戈尼很快掌握了油性坦培拉技法并且运用得十分自如。


阿尼戈尼(右一)受教于佛罗伦萨美术学院期间,与当时许多重要的艺术人物建立了长久的友谊,图为他与乌哥·夏路齐和卡洛德·弗朗哥维奇,摄于1929年。


1930年,阿尼戈尼第一次参加佛罗伦萨的集体展览,引起社会上的关注。1932年,他在费罗尼宫的贝里尼画廊中举办了首次个人画展,同年又获得特莱塔考斯特奖。1936年,他在米兰的个展中获得更大的成功后开始进行旅行写生,从德国到法国,又从瑞士到荷兰。翌年,他与安娜·裘塞帕·玛吉尼结婚。这段时间正是他创作的旺盛期,创作了如《沙漠中的安纳科莱蒂》、《自画像》等等。在成功的同时阿尼戈尼却意识到:“我发现我的作品,尽管不是全部,它明确地与当今的流派相对立,甚至不合时代。”



阿尼戈尼在他位于圣十字广场的第一工作室里,摄于19世纪30年代。


自从20世纪初在意大利的美术舞台上出现立体主义之后,掀起了未来主义文艺运动。它涉及到小说、诗歌、戏剧、音乐、建筑、美术等各个领域。他们否定传统,求新、求变,所要表现的不是客观事物的本身,而是作者的感觉和情绪。立体主义追求“机械、几何、静止的美”,未来主义则“歌颂动力和速度之美”。三四十年代的意大利画坛,美术流派更加纷呈,各种艺术社团层出不穷,其共同之点都是否定传统。这和阿尼戈尼在艺术上的追求正好相反。1947年,阿尼戈尼和其他六位志同道合的画家发表了《现实的现代画家宣言》。阿尼戈尼认为:“对于我来说,在我心中促使我行动的惟一的新东西是我的快乐、我的痛苦、我的激动和我对属于我的世界的生活的激情。”“我以我最大的热情关注着意大利国内外的每一种当代艺术现象,并且始终倾听着。”然而当时意大利的艺术环境确实不利于他在艺术上的发展,于是在1949年3月间经保加利亚画家季米特里·克拉茨基科夫介绍应邀去了英国。



“星期日快报”介绍阿尼戈尼的版面,伦敦,1949年5月。


阿尼戈尼到了英国后受到皇家艺术学会的高度重视,他为英皇室成员画了许多肖像,如《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菲利普王子爱丁堡公爵》、《玛格丽特公主》等,又画了《考陶尔德夫人肖像》、《哈佛·德·瓦尔顿勋爵》等等。在英国他举办了多次个人画展,以他精湛的技艺和深厚的学术造诣博得了广泛的好评。



20世纪50年代阿尼戈尼在伦敦为伊丽莎白二世画肖像


《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油胶画,99x150cm,1954-1955年,渔业公司(伦敦)收藏。


局部,同上。



《王子,惊人之作》,发表在“镜报”上,伦敦,1957年3月。


20世纪60年代他又去了美国,在纽约布鲁克林博物馆和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等地举办个展,获得了很大的成功。阿尼戈尼对自己的艺术道路充满了信心:“相信自己能够从古人的宝贵经验中获得成果,尽管有关于这个行当中的经验已经失传了很多,在令许多年轻人害怕的孤独环境中,我毫不懈怠地工作着,直到今天。”


《贝纳代托·阿尼戈尼》,油胶画,65.5x50cm,1958年,贝纳代托·阿尼戈尼(佛罗伦萨)收藏。


《女士肖像》,油胶画,60x80cm,1961年,全山石艺术中心收藏。


《菲利普王子爱丁堡公爵》,湿壁画,68x87cm,1965年,皇家(温莎堡)收藏。


阿尼戈尼尊重传统,直面现实,从不随波逐流。他继承意大利文艺复兴以来的佛罗伦萨画派的优良传统,运用传统的技法表现自己熟悉的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画自己所见、画自己所爱,即便在他表现的宗教题材中也往往具有深刻的世俗精神。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目睹佛罗伦萨被毁的情景,画下了许多水墨写生,足以说明他是一个正直和富有正义感的爱国画家。


《雄狮塔——1945年,战争对佛罗伦萨的破坏》,水墨,38x54cm,乌菲齐美术馆(佛罗伦萨)收藏。


《1945年,战争对佛罗伦萨的破坏》,水墨,38x54cm,乌菲齐美术馆(佛罗伦萨)收藏。


阿尼戈尼十分重视自己的修养,他热爱音乐,热爱戏剧和哲学,对人文学科各个门类都深感兴趣。他既是一个油画家、版画家,也是一个雕塑家、建筑师和文学家。阿尼戈尼一生曾创作过不少宗教题材的作品,尤其是上世纪70年代,他为皮斯托亚市圣母院创作的《下十字架》、《复活》等10幅宗教壁画最富盛名。阿尼戈尼在意大利许多城市举办过展览,如米兰、都灵、罗马、佛罗伦萨、维罗纳、布莱西亚、蒙特卡蒂尼·泰而梅、贝尔加莫、罗维莱托等,都获得很大成功。



《夏娃——蓬特布伽尼斯(皮斯托亚)劝导圣母教堂壁画习作》,混合技术,40x60cm,1967年,私人收藏。


《帕拉斯女神》,油胶画,150x180cm,1971年,洛塞拉·阿尼戈尼(佛罗伦萨)收藏。


1988年10月26日,阿尼戈尼在佛罗伦萨与世长辞。基于他的艺术成就,意大利政府在佛罗伦萨为这位画家建立了具有相当规模的“阿尼戈尼作品陈列馆”,还以他的名字命名了一条街和一个广场,以纪念这位杰出的艺术家。2010年阿尼戈尼诞生100周年,意大利政府又在全国发行印有他自画像的纪念邮票和信封。



《自画像》,油性坦培拉,40x30cm,1986年。


印有阿尼戈尼自画像的纪念邮票和信封



刻有阿尼戈尼自画像的邮政印章图案


2001年初,我从意大利回来,在《中国油画》杂志上首次介绍阿尼戈尼的艺术,随后编辑出版了《意大利画家——阿尼戈尼》画集,使大家进一步了解意大利文艺复兴以来传统艺术的魅力和阿尼戈尼的艺术造诣。2008年,正值阿尼戈尼逝世20周年之际,在意大利中意文化交流中心支持下,我们再次编辑新版《意大利画家——阿尼戈尼》,在意大利也得到了很好的反响。今天,我们把阿尼戈尼的油画、坦培拉、素描等原作介绍给大家,希望对异彩纷呈的当今中国美术界以新的启迪——艺术无论怎么发展都离不开对现实的关注,离不开对“人”的关怀。这个展览无疑也将有助于中意文化交流。



《荒漠的隐士》,板上油性坦培拉,35x50cm,1947年,全山石艺术中心收藏。



此次展览海报:《友人画像》,彩色铅笔,27.5x28cm,1966年,全山石艺术中心收藏。


(本文著作权属于原作者所有,或经原作者授权【全山石艺术中心】使用。本文允许引用、转载,但使用时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文章来自【全山石艺术中心】。)

                                                                                                                         

编辑:王文杰、祖宇